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精神男人?不要再把女性特质“妖魔化”了-速读

时间:2023-04-23 15:51:20 来源:凤凰网 分享至:

最近B站上刮起了一阵“精神男人”之风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B站视频合辑中,许多女演员喜欢赋予自己“男性特质”,并用“娘”等词来贬斥所谓的女性特质。

图|《长月烬明》

她们性别为女,却喜欢称自己为男人;她们排斥女性特质,却又无法真正融入男性群体;她们甚至比男性还“男凝”,比男性还“厌女”。

01

反对男凝解读

“男性凝视”最初是由艺术评论家约翰·伯格提出的,强调男性处于高位或窥视的角度观察女性,并通过“凝视”来构建自我身份。

长期以来,男凝一直企图物化甚至“性化”女性。媒体一直在设定对女性外观和行为的期望,并将这些观念融入社会。

男凝将女性赋权置于男性欲望之下,因此,女性需要找到自己的赋权方式

然而,男凝如此“根深蒂固”,有时候很难分辨出什么是“赋权”,什么是受害。所谓的“精神男人”又何尝不是被男凝同化的结果呢?

确定男凝内容是抵制它的关键。男凝最常在影视剧中出现,很多镜头聚焦在女演员的身体上,将她们“性化”,以吸引男性的注意力。而这些镜头在男凝的解读下,往往会将女性描绘成一维的欲望对象。

男凝无形中影响了很多女性的自我形象,然而它本不该控制我们。女性必须找到抵制男凝的力量。

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经历,只有她们自己才能决定如何自我赋权。认为所有的女性都应该通过同样的事情被赋权,这本身就是男凝视角的限制。

女性,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,很难找到一种普适性的赋权方式。美是多样的、复杂的,我们应该期望看到女性的所有可能性

02

性别刻板印象

为什么男性就应该是“简单、随和、可以拯救世界”,而女性就只能“敏感、多疑、只会勾心斗角”呢?

这些形容词本无男女之别。我们有权利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但无需给这副样子划定一个“性别”界限

《观点》的专栏作家伊莎贝拉·索杜曾经写道,她年幼的时候很喜欢说话,虽然她的词汇量不多。

在她五岁时,第一次有人用“霸道”来形容她。她回家问母亲这是什么意思,很快她就明白,女孩是不被允许大声喧哗和专横的,这是保留给男孩的“特质”。

图|《奇迹男孩》

当男孩自信、有主见时,他们会因其男性身份、阳刚之气和崭露头角的锋芒而受到赞誉。而当女孩表现出同样特征时,却会被当作一个有态度问题的惹人烦的小孩

这极大影响了她。虽然1岁时就认识50个单词,但她花了12年才学会重新“说话”。

《泰晤士报》的一位男性记者也深有此感。

他发问,为什么男孩就是蓝色,女孩就是粉红色?为什么商店里的玩具要按性别分类?为什么父母要给女婴穿上阻止其爬行的衣服?

这些根深蒂固的、无意识的性别刻板印象看似无害,但实际上正在造成严重后果。

研究显示,当按照刻板印象抚育孩子时——比如只为男孩设计的拼搭玩具和为女孩设计的漂亮公主游戏,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,甚至影响她们长大后如何看待自己

03

警惕内化厌女

在女性的一生中,她们会受到很多潜移默化的信息轰炸,这些信息表明她们不如男性。久而久之,女性的自我表达和自我信心被抑制,甚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内化厌女症。

内化厌女症指的是,女性会下意识地将性别歧视的想法投射到其他女性,甚至是自己身上

而这一过程甚至比我们想象到的要早得多。

2017年,《科学》杂志的一篇文章显示,6岁时,更多女孩认为她们的男同学会比女同学更适合从事“非常非常聪明”的活动。

更严重的是,这种缺乏自信心的情况会伴随女性一生

图|《假小子》

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“妖魔化”女性的助推器。用一些不光彩的、刻板的特征来给女性分类,本质上就是将女性特质妖魔化。

而将自己从被“妖魔化”的刻板女性特征中“异化”出来,也是内化厌女症的一种表现。

为了拒绝妖魔化的女性特质,许多女孩经历了一个“假小子”阶段,她们拒绝喜欢粉红色,或发誓不交女性朋友,因为“女生太麻烦了”。

换句话说,她们成为了“我不像其他女孩”流行病的牺牲品

排斥女性特质,实际上已经认同了女性特质是空虚的、浅薄的说法,而这种意识是错误的。

女性化又怎么样呢?这与个人复杂性并不矛盾。厌女症在社会、政治中广受讨论,但内化厌女症作为一种副产品却常常被忽视。

女性应该接受自己,应该对自己的性别特质饱含自信。希望有一天,所有女性都能自豪地说出“我不像男生,我就是一个女生!”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空调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